力倡“嚴、精、簡”作風
近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中辦、國辦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黨內法規,要扎實有力推動落地見效。
長久以來,基層干部被形式主義縛住了手腳,將大量的時間、心思與精力花在了各種會議、文件、檢查之中,陷入“權小、責大、事多”的困局。要想破解“小馬拉大車”這一難題,須從管理、內容、形式幾方面著手,力倡“嚴、精、簡”作風,切切實實為基層減負賦能,讓基層輕裝上陣。
管理上求“嚴”,強化“權”與“責”的對等。上級部門不切實際隨意攤派任務、同級單位之間扯皮推諉……權責邊界模糊、職責不明仍是當下基層減負工作面臨的最大“攔路虎”和“障礙物”。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一味地權責失衡會使基層逐漸偏離原本的工作重心,久而久之,會與群眾離心離德,動搖黨的執政根基。所謂“權責對等”,簡而言之,就是要分清分內之事、分外之事,讓各單位、各部門各歸其位、各司其職、精準賦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價值,從而保障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開展。要強化監督、嚴格管理,明晰“應盡之責”和“應減之負”,按照職能屬性建立“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做到“誰的任務誰落實,誰的職責誰負責”,有效解決基層面臨的責任真空、問責偏差等問題,讓基層可以聚焦主責主業放心干、大膽干。
內容上求“精”,實現“量”與“質”的平衡。減負就是要為基層松綁,釋放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讓基層干部真正去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工作的質效、群眾的滿意度并不是單純靠走“工作量”就能提升的。然而,揆諸當下,一些地方為了沖業績、撈政績,急功近利、貪大求洋,盲目設定對基層的考核指標,從而滋生出“不看實績看數據,不看潛績看顯績”的行業歪風,致使基層干部長期消耗在重復、瑣碎、機械的事務當中,長此以往,會削弱基層干部的斗志,影響整體工作的推進。考核指標是工作的導向,要結合實際、科學設置,不求“大而多”,但求“少而精”,通過“合并同類項”,尋求“最大公約數”,真正把基層工作的“量”減下去,把“質”增上來,以“貨真價實”的成績贏得群眾的口碑。
形式上求“簡”,注重“形”與“效”的統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適度適時的創新對推動基層工作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揆諸現實,一些單位為了滿足上級的工作要求,重“盆景”輕“風景”,重“門面”輕“里子”,重“形式”輕“實效”,一些創新舉措看似花樣繁多、標新立異,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創新是為工作增色的,如若本末倒置,便會適得其反。形式主義的表現雖然在基層,但根子卻在上面,針對基層反映的文山會海、過度留痕、標識標牌多、督導調研頻繁等形式主義問題,要逐項排查、逐項清理,從源頭上制止。求“簡”并不是粗制濫造、降格以求,而是要刪繁就簡、以“簡”促“減”,在簡約中求創新,在簡約中促高效,推動基層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