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嶺鄉:實措破解熱線難題 68張工單架起民心橋
宿松融媒訊 “王大哥,您反映的那段爛泥路,今天就能鋪上碎石子臨時通行了!”清晨,千嶺鄉分管交通的黨委委員肖宏俊踩著泥濘來到宿復線施工現場,對著電話那頭的村民大聲承諾。
自今年6月以來,這樣的場景在千嶺鄉的田間地頭時常上演。短短一個多月,全鄉68件12345政務服務熱線工單全部按時辦結,平均辦理時長從之前的70.73小時壓縮到58小時,12件訴求因解決及時被村民主動撤單,一張張工單變成了連通干群的心橋。
修路現場的“速度與溫度”
“這條路挖開半個月沒動靜,下雨天根本沒法走!”6月中旬,宿復線和雷向線兩條主干道同時施工,連續雨水天氣讓原本坑洼的路面更難通行,12345熱線里的投訴電話像雨點般打來。千嶺鄉黨委副書記許唐友帶著村干部冒雨趕到現場,鞋上沾滿泥巴的他蹲在路邊和村民算“工期賬”:“三天內修出臨時便道,晴好天氣24小時輪班趕工,保證月底前讓大家走上平整路。”
隨后的日子里,施工隊成了“看天干活”的能手——清晨五點趁天晴搶鋪水穩層,正午烈日下多開兩臺壓路機,傍晚村民收工后加班加點補缺口。分管負責人每天揣著進度表在工地轉,遇見接送孩子的老人就上前搭把手,碰到賣菜的商販就主動幫忙指路。如今走在施工路段,能看到臨時便道上的防滑紋,路口有戴著紅袖章的村干部指揮交通,大喇叭里循環播放著“道路顛簸,請您慢走”的提醒。
從“紙上方案”到“心窩服務”
“以前反映問題,總覺得是‘踢皮球’,現在打完電話當天就有人上門!”說起熱線辦理的變化,木梓村村民劉大爺最有發言權。作為五保戶的他腿部疼痛多年,長期就診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6月11日打了熱線后,分管民政的黨委委員袁潔帶著為民服務中心人員和村干部當天下午就來他家了解情況,及時為其申報了臨時救助。
這樣的改變源于鄉里新出臺的《12345熱線提升服務質效工作方案》。新任班子把熱線辦理當成“一把手工程”,黨委書記親自在工單上簽字批辦,要求“小事不過夜,大事三天有進展”。農業農村類訴求多,就讓農技員跟著聯村干部跑田埂;民生服務有疑問,為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帶著政策手冊上門解釋。現在的千嶺鄉,干部們口袋里常揣著兩樣東西:記滿村民訴求的筆記本,和寫著辦理時限的責任清單。
數據背后的“民生答卷”
翻開熱線辦理臺賬,一組數據格外亮眼——交通運輸類25件訴求全部有了進展,民生服務類15件難題解決過半,農業農村類10件訴求帶動3處農田水利設施升級。更讓人欣慰的是,7月以來新增訴求中,咨詢類占比從之前的4.4%上升到12%,投訴類占比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
“12345不是‘投訴箱’,而是‘連心線’。”千嶺鄉黨委書記葉南松在機關干部會上常說,“我們都是千嶺人,共同維護一個家,老百姓打熱線,是信得過我們,我們如果敷衍了事,不解決實際問題,失去的將是寶貴的民心。”
如今的千嶺鄉,熱線鈴聲依然會響起,但更多時候是村民打來道謝的電話:“謝謝你們修的便民路”“新裝的路燈亮起來了”。這些帶著鄉音的話語,正在譜寫著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溫暖篇章。(通訊員 胡偉)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