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玉鎮:以筆為犁耕歲月 用墨香續寫傳承故事
宿松融媒訊 在孚玉鎮工農社區,有一位72歲的老人陳金南,他用一生的時光譜寫了一曲與書法相伴的動人樂章,從“文革”時期的懵懂求知,到憑借書法安身立命,他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守護并傳承著中華傳統書法文化,成為當地書法傳承的閃耀之星。
良師開啟墨香之路
1953年,陳金南出生在這片充滿人文氣息的土地上。小學畢業時,恰逢“文革”的浪潮,學業無奈中斷。但命運的轉折,卻讓他在偶然間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隔壁的羅翰章先生,雖因歷史問題被管制,只能靠撿豬屎艱難維持生計,卻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毛筆,每日堅持練字。其獨特的懸肘兩指捏筆運筆法,穩如泰山,甚至連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都難以在扳手腕中勝過他。陳金南被這份執著深深吸引,軟磨硬泡一年多,羅老終于答應傳授他“氣功運筆法”。這一獨特的運筆方法,不僅讓陳金南的書法字里行間充滿力量,更成為他一生的養生之道,而羅老也憑借這份堅持,無病無災地活到98歲高齡。
對門的何慶松先生,是一位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雖歷經錯劃右派的波折,但他對詩詞和書法的熱愛從未消減。何老擅長律詩作對,其柳體書法更是遠近聞名,老電影院的“人民大會堂”、老廳菜市場的“人民市場”等題字,皆出自他手。何老對陳金南的教導極為用心,不僅教他平仄、作詩時如何反復推敲,還親自示范柳體書法的執筆、手腕與五指運用技巧,嚴謹的教學態度,為陳金南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
磨礪中堅守書法熱愛
知青歲月和工作生涯,是陳金南書法成長的重要階段。下放務農期間,他因一手漂亮的字被選中書寫標語、宣傳條幅,在實踐中掌握了隸書和黑體字,開啟了書法實踐的大門。進入工廠成為刨工,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利用機油在水泥地上練字,用木屑灑地后清掃繼續書寫,柜臺也成為他練字的一方小天地;后來到商業公司做營業員,依然筆不離手,充分利用閑暇時間不斷練習。下崗后,他隨愛人定居長鋪醫院,生活的重擔并未壓垮他對書法的熱愛,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地投入到書法的研習中。
為了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他省吃儉用,前往安慶菱湖公園鄧石如書畫館臨摹學習,常常自帶饃饃和水,從早到晚沉浸在書法的世界里。為了增強腕力,他甚至用紅磚吊在手腕上練習,無論寒冬酷暑,從未間斷,真正做到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將對書法的癡迷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創新筆法成就獨特風格
2004年,是陳金南書法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在多年的積累和探索中,他終于悟得了淡墨枯筆筆法,并巧妙地將早年學到的氣功運筆法與之結合,成功地運用到秦篆書法中。此后,他不斷拓展,將這一獨特的筆法融入楷書、隸書和草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書法風格。
憑借著扎實的功底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陳金南在書法領域收獲了諸多成果。他的作品參展宿松石蓮杯書法展,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作品刊登在江西省教育期刊上,讓更多人領略到他的書法魅力;在全國企事業職工書畫大賽中榮獲二等獎,作品入選全國書法展覽,更是讓他聲名遠揚。2014年,他通過網上賣字,實現了以書法養活自己的夢想,讓書法不僅是愛好,更成為了安身立命的技能。
以墨香為引,傳書法之魂
如今,古稀之年的陳金南依然每天與筆墨為伴。他的書法人生,不僅是個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更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從羅翰章、何慶松兩位老先生那里,他習得的不僅是書法技藝,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堅守精神。而他自己,也憑借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向世人詮釋了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永恒價值。
在宿松這片土地上,陳金南用手中的毛筆,書寫的不僅僅是橫豎撇捺的漢字,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他的故事,激勵著更多人關注和熱愛書法藝術,讓墨香在歲月的長河中持續流淌,永不消散。(通訊員 石玉琴)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