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鎮:田埂聽風 民生作答
宿松融媒訊“省專家剛指導完病蟲害防治,縣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的同志又來查看稻穗灌漿情況,今年這百畝稻田收成穩了!”在宿松縣二郎鎮河岸家庭農場的田埂上,農場主老周扒開飽滿的稻穗,黝黑的臉上漾著笑意。這方充滿希望的田野,正是二郎鎮深入開展“訪企入村”專題行動的生動注腳。
技術護航: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專家上門把脈”
6月下旬,訪企入村的腳步踏至河岸家庭農場,老周的煩憂在面對面的交流中逐漸清晰——田壟間的種植技術亟待更新,倉廩里更盼著適配的優質稻種。這份迫切在6月底有了回響。省農業農村廳的電話連線如及時雨般而至,直接對接農場需求。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們迅速行動,將前期篩選的優良品種與農場實際結合,一筆筆勾勒出量身定制的種植方案,讓技術難題有了破解路徑。如今,農場的墻上多了張醒目的“包村聯戶”服務卡,紅底黑字間,10次上門指導的時間節點錯落有致,技術員的24小時聯系電話靜靜等候,像一枚枚承諾的印章,將幫扶的暖意刻進日常。
同樣嘗到技術甜頭的還有種植大戶李成義。7月初,他反映的水稻病蟲害問題剛通過“創優營商環境為企服務”平臺提交,鎮農業農村辦負責人就帶著植保手冊趕來,在稻田里手把手教學。“現在有問題隨時打這個電話,鎮里還會根據稻子生長周期主動來指導。”李成義手機里存著的農技服務專線,正是鎮里為2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定制的“技術護身符”。
基建提速:讓產業路通到“家門口”
“銅茶路路基完工了!再有兩個月,飼料運輸車就能直接開到雞舍門口。”站在宿松縣土老伍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雞棚前,負責人望著不遠處的施工隊喜上眉梢。這個以養殖雞和鴿子為主的合作社,曾因進出道路未硬化而陷入“養殖量大卻運不出去”的窘境。鎮聯村干部實地核查后,將其納入“訪企入村”重點督辦事項,推動“銅茶路”項目加速竣工。
在石咀村,洪鷹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油茶加工廠外,4盞路燈正在緊鑼密鼓地采購中。“以前工人晚上加班回家要摸黑,現在鎮村干部現場勘查后,不僅定了安裝方案,還承諾全程跟進施工。”合作社負責人洪鷹翻看著項目進度表,上面詳細標注著從勘察到驗收的每個時間節點。
水利設施短板正加速補齊。針對柏松家庭農場反映的許屋塘蓄水不足問題,鎮水利站聯合卓嶺村包片干部三赴現場,不僅及時組織清淤、協調當季灌溉用水,更將其納入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申報庫。“縣水利局已承諾在2025—2027年改造項目中優先納入,我們正同步協調臨時灌溉方案。”鎮農業農村辦主任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列著全鎮12處水利設施的整改清單,每一項都標注著推進節點與責任分工。
民生升溫:把服務送到“心坎上”
“王醫生又來測血壓了?真是比自家孩子還貼心!”二郎鎮敬老院里,82歲的張大爺拉著家庭醫生的手不肯放。這是鎮衛生院8支醫護團隊開展包村入戶服務的尋常一幕,今年以來已累計為1956名高血壓患者、513名糖尿病患者提供“面對面”隨訪服務。而年初投入使用的急診急救站,更是讓像張大爺這樣的老人多了份健康保障,截至目前已成功開展60余次應急救援。
教育領域的煥新同樣令人矚目。上交所300萬元捐贈資金注入二郎中小新校區,無線網絡、智能監控與校園廣播織就全域數字網絡,班班通多媒體終端與智能掃描儀讓教學指令高效流轉。150萬元專款用于教學辦公及廚房設備煥新,嶄新廚具與升級設施點亮學習生活細節。20余萬元公用經費雕琢校園文化,水電安全改造與校園ip細節打造,讓育人空間更顯溫度。二郎初中的改造同樣扎實,6.8萬元維修金讓舊教學樓煥新,10.8萬元為18間教室換“明眸”,40萬元升級的運動場地成為青春賽場,45萬元正孕育智慧課堂雛形。“現在不僅教室亮堂了,城里老師的課還能通過屏幕傳過來。”七年級學生董子悅的話語里,盛滿了對教育迭代的欣喜。
從田埂間的技術指導到車間里的難題會診,從泥濘小路的硬化改造到路燈下的民生溫度,二郎鎮的“訪企入村”行動正以“問題收集-分類交辦-跟蹤督辦-辦結反饋”的閉環機制,把一個個“民生清單”變成“幸福賬單”。據統計,自專題行動開展以來,全鎮共走訪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7家,收集問題12個,辦結率達100%。
“群眾的笑臉,就是我們最好的答卷。”二郎鎮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把“訪企入村”行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轉化為長效機制,持續推動干部下沉一線、問題浮出水面、服務緊跟到位,在鄉村振興的廣闊田野上,續寫更多為民辦實事的精彩篇章,讓民生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通訊員 余潔)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