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調解繪就基層治理新圖景
宿松融媒訊 在孚玉鎮黎明社區“同心圓”調解工作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登記本上,21起婚姻家庭糾紛調解案例被清晰記錄。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無聲地訴說著基層矛盾化解中的溫情故事。
近年來,我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通過織密調解網絡、暢通解紛鏈條、鍛造專業隊伍,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
一張覆蓋城鄉的“調解網絡”
今年3月初的一天,陳漢鄉廣福村的“鄉賢調解室”傳來陣陣鄉音。村主任朱艷芳操著方言,成功調解一起鄰里排水糾紛。“在村里調解,大家說著家鄉話,喝著大碗茶,矛盾自然就化解了。”朱艷芳道出了鄉賢調解的“秘訣”。如今,241個這樣的鄉賢調解室如繁星般散布在鄉村社區,512名鄉賢調解員成為基層治理的“穩定器”。
宿松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威介紹,全縣已構建起“三級聯動、專業互補”的調解組織網絡。11個縣級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專注醫患、交通、商事、婚姻家庭等專業領域糾紛,23個鄉鎮調委會實現“一鄉鎮(街道)一特色”,213個村(社區)調委會確保“小事不出村”。其中,縣醫調委榮獲“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縣商調委、婚調委的創新實踐在全市推廣。
在省際邊界治理方面,宿松縣積極探索創新。憑借一腳跨兩省的地緣特點,通過設立聯合調解站點、建立即時響應平臺、完善“皖鄂聯防聯調”工作機制,實現跨省糾紛“早發現、快處置、就地解”。2024年11月17日上午,宿松縣二郎鎮界嶺村與湖北省黃梅縣停前鎮界嶺村村民因塘壩改造發生糾紛,40余名群眾聚集對峙。“省際毗鄰區合事點”信息員迅速反應,通過微信工作群聯動兩地派出所、司法所,10分鐘內集結處置力量,當日便成功化解這起跨省糾紛,有效維護了邊界地區和諧穩定。
一個高效便捷的“解紛鏈條”
不是官司打不起,而是調解更有性價比。“沒想到法院還沒開庭,糾紛就在商調委解決了!”某建材公司負責人王某通過調委會的“訴調對接綠色通道”,3天便追回了12.5萬元的拖欠貨款。這得益于宿松縣構建的“訪調對接+警民聯調+訴調對接”全鏈條平臺體系。
在宿松縣綜治中心,“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解、全鏈條解決”模式每日高效運轉。以一起離婚糾紛為例,縣法院立案庭通過“訴調對接”平臺將案件轉派給婚調委,專業人員同步開展情緒疏導,值班律師在線提供法律咨詢,調委會工作人員跟進調解,最終通過“司法確認”保障執行,讓群眾反映的矛盾糾紛在“一扇門內”得到高效流轉和實質性解決。
今年,宿松縣全面推進縣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緊扣矛盾糾紛化解、風險防控等核心職能,整合資源,集中受理信訪、矛盾糾紛調解、法律咨詢等事項,打通群眾反映訴求“最后一米”。建立健全部門銜接、會商研判、分流交辦、督辦跟蹤機制,確保群眾訴求及時響應、快速處理。
一支德才兼備的“調解隊伍”
“調解不是‘和稀泥’,要在情、理、法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下倉鎮的人民調解員培訓現場,資深調解員石金學正在傳授他的“調解三十六計”。在北浴鄉,縣人民法院干警馬淑娟指導參訓學員模擬調解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此次培訓由法官講司法確認+律師析法律風險、教溝通技巧+本土“金牌調解員”演示方言調解話術,師資配置獨具特色。
宿松縣創新“三維培養”模式,全力打造專業化調解隊伍。在能力培養上,建立“法官+律師+司法所長+本土調解能手”的復合型師資庫,開展“理論宣講+案例教學+實戰演練”巡回培訓,年培訓超2000人次。在人才建設上,組建集法學、醫學等具有專門知識和特定專業的人民調解咨詢專家智庫,193名“專家”提供專業支持,同時培育3302名“法律明白人”,使其成為糾紛排查信息員和調解工作宣傳員。在保障機制上,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孚玉鎮調解員楊磊對此深有體會:“去年成功調解一起長達十幾年跨越兩代人的宅基地糾紛,既拿到了案件補貼,更獲得了當事人的肯定認可,工作干起來更有勁了!”
宿松縣用“土辦法”解開了基層治理的“千千結”。在這里,人民調解不再是簡單的“和稀泥”,而是把法律條文變成老百姓聽得懂的“家常話”,把道德教化融入鄰里間的“人情味”,讓村民自治在“有事好商量”中落地生根。這種既有法度、又有溫度的做法,真正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松茲大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通訊員 楊香梅)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