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舉措打通法律援助服務“最后一公里”
宿松融媒訊 近年來,我縣聚焦解決基層群眾“急難愁盼”法律問題,扎實推進“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動,通過健全服務網絡、創新服務方式、嚴控案件質量三大舉措,著力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法律援助服務體系,有效提升了基層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織密服務網絡,延伸觸角“零距離”
為破解法律援助服務資源不均衡、群眾尋求幫助不便的難題,宿松縣司法局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構建起層級清晰、觸角廣泛的服務網絡。
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為我縣法律援助工作的高質高效推進定了向、把了脈。2022年底,宿松縣單設縣級法律援助中心,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配備專職力量,承擔案件受理、指派、監管、經費管理等核心職能,成為全縣法律援助工作的“指揮中樞”。
在全縣23個鄉鎮(街道)及縣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社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會、婦聯、殘聯等群眾辦事集中、需求迫切的單位設立39個法律援助工作站,實現重點領域法律援助服務站點全覆蓋。同時,注重激活神經末梢,在213個村(居)設立法律援助工作聯絡點,由執業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組成的57名村居法律顧問,不間斷為基層群眾提供“線上+線下”的法律援助、法律咨詢服務,努力把服務觸角延伸至最基層。
由此,我縣構建起以縣法律援助中心為“龍頭”、鄉鎮(街道)及部門工作站為“骨架”、村(居)聯絡點為“脈絡”的三級法律援助工作網絡,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格局,確保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法律援助“服務站”。
創新服務模式,提升體驗“有溫度”
宿松縣法律援助工作不只追求“能援”,更致力于“優援”“速援”,讓服務更貼心、更便捷。
我縣整合融合實體平臺(中心、站點)、網絡平臺(安徽法網)、熱線平臺(12348),推行“在線申請、現場受理、全域通辦”服務模式,打造“城鎮半小時、農村1小時”的申請受理服務圈,實現法律援助“抬頭能見、舉手能及、掃碼可得”。
針對農民工、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軍人軍屬等特殊群體開通“綠色通道”,實行“三優先”(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對行動不便對象,提供電話預約、上門辦理服務,切實解決特殊群體“援助難”問題。今年,宿松縣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48件,為216名農民工挽回經濟損失254萬余元。
結合“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法律服務進萬企”等活動,每月設定主題,深入田間地頭、企業工地、機關學校開展“法援惠民生”系列宣傳。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作品,如原創普法視頻《假農藥→法律援助來幫忙》點擊量破萬,法援題材文南詞小戲《常回家看看》入選縣級重點文化工程并巡演20余場,以生動案例和藝術形式有效提升了法律援助政策的知曉率和影響力。
狠抓案件質量,保障權益“見真章”
質量是法律援助的生命線。縣司法局多措并舉,確保受援人獲得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我縣首先從制度建設上發力,推行律師“點援制”與“輪派制”相結合,滿足受援人選擇權與保障案件均衡分配。出臺《案件質量回訪制度》《案件質量全流程監管制度》等,對接待咨詢、受理審查、案件指派、承辦過程、結案歸檔、補貼發放等環節實行全鏈條、標準化管理。嚴格落實一次性告知、服務承諾、重大疑難案件請示匯報等制度。
注重強化培訓提升能力,定期組織司法行政工作人員和法律援助律師開展業務培訓與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服務意識。同時,構建常態化質量監督機制,通過庭審旁聽、受援人回訪、案件質量評查、征詢辦案機關意見等多種方式,對案件辦理過程及效果進行全方位監督評估。今年以來已開展卷宗評查2次、庭審旁聽3次、回訪受援人200余人次,群眾滿意度較高,有效保障了法律援助的服務效果和社會公信力。
縣司法局局長黃威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法律援助服務體系建設,在織密服務網絡、優化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上持續下功夫,讓法治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讓公平正義更加可感可享可及,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貢獻堅實的法治力量。”(通訊員 楊香梅)
責任編輯:李晨
